在一段时间的信贷过快增长后,中国在2017开始着手稳定宏观杠杆率。此前,为了规避监管要求,银行通过影子银行,例如财富管理产品以及信托贷款等,将信贷投放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房地产部门以及其他严重负债的行业。影子银行业务带来的信贷激增引发了监管机构的关注。过度加杠杆和央行对于信贷供给的失控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因此,监管部门下决心治理。2020年由中国银保监会(CBIRC)的研究人员发布的数据显示,经过三年的治理,影子银行的规模已从2017年初最高点的100.4万亿元人民币缩减至2019年末的84.8万亿人民币。影子银行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从2016年的123%大幅下降至2019年的86%。得益于此,宏观杠杆增长逐渐放缓,但新冠疫情的爆发逆转了这一趋势。

2020年,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中国人民银行(PBOC)首次提出将使M2和社会融资的增长略高于名义GDP的增长。人民银行开始通过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以及有针对性的政策工具,例如对中小型银行的再贷款和再融资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截至2020年12月,M2同比增长了10.1%,而在今年第二季度一度达到11.1%。同时,社会融资同比增长也升至13.3%,为三年来最高。全年名义GDP增速在2020年第一季度暴跌后迅速回升至2.99%。相比之下,2019年的M2和社会融资同比分别增长了8.7%和10.7%,全年名义GDP同比增长7.31%。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基础上,政府还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编制预算时,赤字占GDP的比例比2019年增长0.8个百分点。此外,财政部还发行了总计1000亿元人民币的特别预算外国债,这是此类国债自1998年推出以来的第三次发行。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组合对非金融企业,地方政府和银行等经济实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宏观杠杆上升带来的金融风险在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差异极大。

货币供给和社融-1

企业部门

根据国家资产负债表中心 (CNBS) 的数据,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非金融部门的杠杆率飙升至270.1%,比2019年底上涨24.7百分点。在非金融部门,非金融企业由于信贷供应的增加和与人民银行确定的中期借贷便利 (MLF) 利率相关联的贷款市场利率 (LPR) 这一贷款基准利率的降低,杠杆率增幅最大。事实上, 此前旨在逐步淘汰过剩产能的供给侧改革和去杠杆已经使非金融企业的杠杆水平稳步下降,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以及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指导原则下,房地产行业的资产负债率逐步回落。新增银行贷款中流向房地产行业的比例也从2016年峰值时的近50%稳步下降至2020年的20%左右,尽管该行业仍占银行未偿贷款的近三分之一。在2020年8月,中国推出了房地产融资新规,以进一步限制高企的债务水平,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资产负债率、负债率以及现金短债比做出了规定。具体来说,提出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超过70%,净负债率不得超过100%。开发商的现金储备也应该与他们的短期负债相匹配。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和银监会2020年12月又联合推出了新的监管措施以遏制了银行部门的房地产融资集中度,对房地产贷款和个人抵押贷款在单个银行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制定了上限。展望未来,房产行业仍将是宏观审慎监管的焦点。

另一个金融风险来自受到政府隐性担保的国有企业。2020年11月发生的一系列公司债券违约对严重冲击了债券市场,其影响波及到2020年底,导致债券融资明显收缩以及人民银行被迫注入大规模流动性以稳定市场。违约事件和在违约中政府支持的缺位动摇了曾经稳固的“国企信仰”,特别是在2020年地方政府财政疲弱的背景下。但是,为了稳定大幅上升的宏观杠杆率,只要不产生更大的金融风险,那么短期内对这些违约的容忍就是必需的。2020年,人民银行通过各种传统和包括推迟还本付息在内的定向政策工具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以促进经济复苏和就业稳定。在2020年1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决定延长还本付息的期限以继续支撑中小微企业脆弱的复苏。毕竟,小企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下降在12月又重新跌至收缩区域。展望未来,中小微企业能否走出困境取决于经济复苏的步伐。一旦定向货币政策工具逐渐退出,低于预期的增长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违约。

非金融部门-2

房地产贷款-3

地方政府

得益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在2020年也大幅上升。去年两会上公布了一系列财政支持措施,包括通过提高预算赤字和发行特别国债新增的2万亿元人民币的财政资金,用以缓解地方政府因疫情造成的财政紧缺。2020年政府赤字按照不低于3.6%的赤字率安排,比上年增长0.8个百分点。地方政府债券专项额度也升至3.75万亿元人民币,比一年前增加1.6万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第三季度末,中央政府的杠杆率从2019年末的16.8%上升到了19.1%,而地方政府则增长4.1个百分点至25.6%。截至2020年11月,地方政府未偿债务达到2.5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81%。与此同时,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速由2011年的26.75%一路降至2019年的4.69%。因此, 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日益加大,严重依赖财政转移支付的中西部省份首当其冲。

需要指出的是,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没有在此讨论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最主要的问题是它们的资产质量。在地方政府的背书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以轻松获得银行信贷,而无需考虑项目回报。根据保尔森研究所 (Paulson Institute) 发表的一份分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获得的资金没有得到明智的投资,回报率低于2%,远低于借贷成本。这种对信贷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地方银行的稳健经营乃至地方经济都造成了威胁。

政府部门杠杆率-4

地方政府为偿债务-5

银行业

疫情对银行业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人民银行共两次下调了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30个基点来缓冲经济下行。贷款市场利率(LPR)也相应下降了30个基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银行的利息收入。尽管人民银行要求银行机构减少对结构性产品的依赖,以降低揽储成本,基准存款利率仍保持不变。因此,净息差从2019年底的2.20%降至2020年9月的2.09%。农村商业银行等规模较小的银行降幅最大,达0.38个百分点。除了缩小的息差,银行还需要为因市场环境恶化而造成的坏账做计提准备,这使利润率进一步下降。截止2020年9月,不良贷款的覆盖率稳步下降至179.88%,仅略高于两年前的水平。其中,大型银行不良贷款覆盖率降幅最大,截止2020年第三季度不良贷款覆盖率与2019年末相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在2020年第二季度,银行业净利润十年来同比首次进入负区间,跌幅达9.41%。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2020年全年,银行业的净利润为2万亿人民币,与2019年相比下降1.8%,国有大行和农商行损失最大。考虑到地方银行有限的资本补充方式,低迷的利润对地区银行有着深远的影响,将进一步限制它们补充资本的能力,尽管地方政府专项债已经被允许可以用来补充银行资本。截止2020年第三季度,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CAR) 分别下降了0.26和1.02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全部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在2020年下半年已经反弹,比2019年底高出6个百分点。因此,资本不足会困扰地区性银行,阻碍了它们服务当地经济的能力。我们已经说过了中小微企业复苏乏力。一旦延期偿还本付息等政策到期,一波违约潮很可能发生,这会进一步加大主要向中小微企业放贷的地区银行的压力。

为抑制金融风险,银行业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一直受到严厉监管。2018年,人民银行联合其他监管机构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资管新规),对监管套利、多层嵌套、保证收益和高杠杆等问题做出了规定,旨在降低道德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由于疫情的影响,资管新规的过渡期被延长一年至2021年底。到那时,银行,尤其是地方银行,可能会面临将未到期的表外非标准信贷资产 (NSCA) 转回表内这一艰巨任务。非标资产的处理需要银行进一步补充资本,因为表外资管产品通常在计算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时并没有权重,而银行贷款的风险权重则为100%。这样一来,非标资产一旦移回表内,将进一步压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而较小的地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因疫情已经大幅下降。展望未来,金融监管机构必须继续努力确保地方银行资本充足,或许是通过整合。

净息差-6

商业银行净利润-7

 

如果您已经是CEIC数据库的用户,请进入数据库查看本篇分析报告与相关数据。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您的客户经理或销售经理。

 

更多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行业数据,还请访问CEIC数据库

 


 

关于CEIC

CEIC数据库: 值得信赖的、精准的、及时的经济数据与行业数据,覆盖全球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的超过200个国家与地区。

CEIC中国经济数据库包含超过38万条宏观经济数据与行业数据。中国经济数据库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49 年,拥有超过500 个数据源。数据库覆盖297个地级市。

CEIC全球数据库覆盖中国、美国、英国、欧盟、智利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410万条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库包含18个宏观经济部门,14个行业。

CEIC世界趋势数据库提供区域性的汇总数据、综合预测、商品数据和市场情绪指标等。数据库包含超过42万条时间序列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