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IC洞察】新冠疫情与中国财政政策:多方挑战

2020年,北京称将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然而,操作空间有限,且受疫情影响,形势更趋复杂。

2019年,中国实施了扩张性财政政策,来阻止经济增速下滑和支撑经济增长。从全年看,根据囊括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一般公共收支的口径看,综合财政赤字率创新高,占名义GDP的4.9%。2020年,北京承诺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然而,由于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操作空间有限。此外,新冠疫情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对财政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现状

比起简单的财政收支,研究者往往更喜欢用“宽口径财政收支”来观测中国财政状况,因为这一口径包括了地方政府发行的专项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及其他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外的收支,从而能更全面的反映财政状况,举例来说,地方政府主要靠基建来稳增长,但在(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内)借贷却面临很大的限制,因此预算外收入通常被用来解决资金问题,这正是宽口径财政收支所涵盖的方面。

2019年,中国宽口径财政赤字为5.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0%(图1)。2019年,宽口径财政收入为27.5万亿人民币,增速降至6.2%,创下201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宽口径财政支出为33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9.5%。宽口径赤字在名义GDP中的占比创历史新高,达到5.6%。2019年,综合财政赤字率也呈现相同的趋势,升至名义GDP的4.9%,创3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Chart 1

Chart 2

在宽口径下,收入方面主要有两项——一般性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一般性收入通常占到宽口径财政收入的70%,具体包含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这两大块,其中税收收入主要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进口产品关税收入等;非税收收入包括专项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以及罚没收入。2019年,一般性收入同比增速从2018年的6.2%降至3.8%,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以及2019年出台的大规模减税降费措施。

政府性基金收入(含政府发行的专项债券、地方政府债务收入、基础设施项目募集资金和累计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约占宽口径财政收入的30%。2019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速大幅下滑,从2018年的22.7%降至12.1%。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增速放缓,2019年同比增幅从2018年的25%降至11.4%。2019年7月,中央定调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这导致土地使用权出让降温。

Chart 3

在宽口径财政收支的支出方面主要有两项——一般性公共支出和政府性基金支出。一般性公共支出占支出总额的65.2%, 2019年同比增长5.1%,而2018年同比下降1.2%。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环保和脱贫项目支出增加。政府性基金支出占支出总额的34.8%,2019年大幅增长13.4%,这主要是由于政府采取了逆周期措施,政府在基础设施项目的支出增加。

chart 4

 

2020年财政政策立场

2019年12月,中国财政部定调在2020年中国将继续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然而,财政收入增速持续放缓或将掣肘这种积极政策的空间。根据中国各省市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2020年,财政收入的加权平均增速预计约为3.1%,低于2019年3.2%的增速。

因此,当局力求将一般性财政支出削减5%-10%,以便为促增长财政政策措施挤出更多的空间。中国财政部表示将对拟建基础设施项目施行更严格的监管,以缩减不必要的支出。此外,北京方面可能搁置非优先项目,以减少财政支出。

尽管空间有限,但作为逆周期调控措施,中国政府可能会增加重点项目支出。具体有四大优先领域。第一是脱贫项目。因为当局承诺将在2020年底全面脱贫(所谓贫困的标准是按2010年固定价格计算,年收入在2300元人民币以下)。第二,2020年,电信项目依然优先,因为科技可推动数字经济(经济增长新引擎之一)的增长。第三,高科技行业可能获得更多财政资源。例如,民营和国有电动汽车制造企业将受益于财政投入的增加,并升级他们的技术基础。第四,区域一体化被定为国家发展目标,因此,雄安新区和大湾区等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可能被列为优先项目。

新冠疫情的潜在影响

当前的新冠疫情对中国政府提出了很大挑战。截至2020年3月8日,国内感染人数已超过80735人,死亡3119人。还有100多个国家也出现了确诊病例。为遏制疫情,中国实施了大规模封闭隔离措施,数百万人受到影响,这无疑将对经济活动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尽管要评估此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中国所造成的全面影响还为时过早,但显然,疫情对消费和就业都会造成伤害。根据市场预期,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能放缓至4.5%-5%,(根据近期公布的1月-2月的统计数据,市场大幅下修预期至0%-2.4%的区间。)

在这种背景下,2月初,北京宣布了一揽子财政刺激政策,以支持生产部门的经济活动,确保药品和日常必需品的供应。此外,还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捐款捐物,减轻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的税费负担。

中国政府还安排了疫情防控专项资金1104.8 亿人民币。截至3月4日,65%的抗疫资金已经划拨到位。

当局承诺,医疗用品及日用品生产和运输重点企业将免征增值税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此外,财政政策将密切配合货币政策,确保这些企业拥有足够的现金流来维持运营。近期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很可能按更低的利率为他们提供更多信贷,利息的50%将由财政补贴,以确保实际贷款利率低于1.6%。

对参加抗击疫情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的临时性工作补助和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此外,所有捐赠者可享受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全额扣除。

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根据标准,主要企业经营活动应当是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和旅游业。此外,中国政府表示,将免征航空公司应缴纳的民航发展基金。所有财政政策从2020年1月1日起生效,截止日期尚不得而知。

上述政策是一揽子财政刺激政策的一部分,未来会公布更多措施。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后,中国曾采取类似的一揽子财政刺激措施,财政投入达到166亿人民币,占当年名义GDP的1.2%。其中35%由中央政府拨付,另外65%由地方政府提供。尽管采取了财政刺激措施,但当年财政赤字在名义GDP中的占比仍从2002年的2.6%降至2.1%。与“非典”一样,新冠疫情预计将严重削弱企业和消费者信心。此外,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量超过“非典”的10倍,因此,政府可能会实施更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预计2020年财政刺激投入将占到名义GDP的1.5%左右。2020年,宽口径财政赤字很可能增长1%,导致赤字率攀升的部分原因是为了应对本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

 

本文作者:阚明昉,CEIC中国宏观经济研究员

 

CEIC数据库新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相关数据(确诊病例数据、康复数据、死亡数据等),如果您已经是CEIC数据库的订阅用户,请直接访问数据库查看。

更多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数据和分析,可访问CEIC & EMIS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资讯专题页面